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教研动态 > 教研科组 > 语文组

聚焦课堂转型,落实核心素养--海南省农垦中学开放周高中语文组关于“整本书阅读”同课异构及研讨

作者 :编辑 :海口天涯工作室来源 :本站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11日

聚焦课堂转型,落实核心素养――海南省农垦中学开放周高中语文组关于“整本书阅读”同课异构及研讨

花开有时尽,学问无终期。12月,海南迎来了“初冬”,海南省农垦中学也迎来了2019年“筑梦杯”教学开放周,我们有幸邀请了到了兄弟学校海南省国兴中学的同仁们和我们进行同课异构,参与此次听课的还有来自海师附中和海口四中的老师们。

牛业勋校长和国兴中学钟建敏主任参与听课指导

程洪远副校长参与听课

一、首先执教的是农垦中学高二年级 段佳铭 老师,她执教的课题是《<暴风骤雨>中的农民群像》。

1.导入(过程回顾,既“往”开“来”)。

在此环节, 段佳铭 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阅读《暴风骤雨》整本书的程中的学生活动以及师生就整本书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的研讨活动。

经过师生相互切磋,学生做的整本书阅读设计。

2.研读文本 ,认识群像。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本书要以“暴风骤雨”为书名。

3.研读文本,解读群像――立体解读《暴风骤雨》中农民群像。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提出研读要求,要求学生以文本为本、找出分类依据。然后请学生将郭全海、赵玉林、老孙头、小猪倌、花永喜、杨老疙瘩等农民形象进行分类。

4. 感悟形象,升华自我。

在这个过 程中段 老师抛出问题“同是大时代的小人物,为什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接着 老师总结了解读群像的意义,即由解读群像进而关注自我,立足文本,在个人体验中对人物进行立体化解读,实现情感的认同和升华。

二、接着执教的是国兴中学 李海慈 老师,她执教的课题是《<暴风骤雨>整本书阅读》。

老师以较为轻松的话题导入:请学生说说在阅读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农民形象。

然后以三个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然后以三个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一:请你为小说的农民英雄赵玉林或郭全海写一段个人简介(小传)两百字左右。

活动二:分析普通农民的心理。 在《暴风骤雨》中“谣言”多次出现。请根据谣言的内容,影响分析小说中普通农民的心理。

活动三:总结经验。根据小说的内容,结合前面的两个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中国土地革命取得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三、由 李来保 老师主持评课议课

首先由国兴中学 冯立晖 老师评课。

老师认为佳铭老师的课充满激情,思路特别清晰,从阅读理论出发,高屋建瓴,特别有指导意义。但是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在人物分类的过程中,学生没能很好的回扣文本;海慈老师选择从人物形象入手,,简单、容易。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的关联是什么?第三个任务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建构缺少有机联系。

其次的发言的是农垦中学的 李利华 老师。

她认为 老师的课指导性很强,将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变为了有指导的整体性阅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做笔记、交流、讨论,课内学习阅读的方法,即怎么进行立体的人物形象归纳,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统一。 老师的课由人物形象到人物心理分析,三个任务的设置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且任务的设置能较好的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

接着发言的是我校教学名师霍杨柳主任。

她认为,阅读是趋势。并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生要变聪明,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来号召教师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她看来,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先要有“术”,即方法的指导,两位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都有涉及。 老师的课对人物分析分类有利于把握主旨; 老师的课通过对农民心理的探索,有利于进行更高层次的研读。其次,还要有格。 老师的分类以文本为依据。 老师也是依据文本进行人物形象、心理的概括。但是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 老师第三活动设置的联系续在哪里? 老师方法指导很好但是最终没能落实到文本上。

然后发言的是国兴中学的钟建敏主任。

钟主任认为我校这次以“聚焦课堂转变、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特别好。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四个问题的思考,即课时的思考、课型的思考、教学方法的思考、新课标的理解与思考。他详细的了解了两位老师课下对于《暴风骤雨》的课时安排。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提醒我们两位授课老师,除了范读还要做到范读和精读相结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中,他特意提醒我们在座的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体验的构建。两位老师缺少对文本的分析的同时又缺少让学生去构建体验的过程。

在此,我校学科组长 李来保 老师做小结,他认为钟主任提出的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保持语文的纯碎性特别有高度。

然后发言的是国兴中学的 李占民 老师,他认为我们只有立足根本才能放眼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去思考读什么、为什么读、我们能学到什么等问题。在指导整体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导向性,不是学生喜欢什么就去读什么,而是要读一些真正能够引导他们思考的文本。

接着参与评课的是来自海口市第四中学的老师。她认为 老师干练、 老师活泼。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阅读方法最重要, 老师从此处切入特别好。 老师从农民心理到农民形象的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层次的。但是,如果在最后一个环节问题的设置上稍加修改就能更多的体现文学性。

我校 邹旭 老师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要对得起学生、二要对得起文本、三要对得起作者。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阅读,重构教学资源。 老师的课抓住农民的群象,着眼大旨。 老师的课紧扣农民形象,落在细处。且非常机智。语言风趣幽默,目标分解成活动,设置的目标如为人物立传、捕捉谣言视角都值得肯定。

最后,由我校牛业勋校长做指导发言。他提出,如何把“聚焦课堂转型、落实核心素养”做实,需要我们一节课一节课的打磨探究,继而使得语文理念落实生根。在他从教的三十一年中,他认为他所经历的此次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整本书阅读没有教过,任务群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不管课改怎么改,新名词怎么花样百出,语文固有的东西不会变。“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在变,淘汰的是技术、留下的是思考。”这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人的定力与思考。

 就整本书阅读而言,他认为,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随性的去读,学生读的有效果,就得需要学生有效指导。我们需要思考一节课怎样给学生做示范,使得学生课外也会读。段老师的课切入太大,缺少回扣文本,没有后续的跟进,就会流于形式;李老师在给人物立传的过程中也是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至于李老师发问的考试怎么考,他认为阅读面宽了,刷题少了,成绩就会差,这两者应该没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只需要做语文人该做的事。面对新高考,我们还有很多挑战,希望我们同行在教研方面多多探讨。

李来保组长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在整本书阅读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他提出在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尝试的“三种层次”、“四种课型”、“五个方法”、以及需要防止的“六种偏差”。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李来保组长只能以《呐喊》为范例,粗略地跟我们分享了一下他关于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

下午在理科多媒体教室开展了“方仁艳中学语文工作室活动”。

首先由文昌中学的 黄金玉 老师做了关于“作文教学,真的有密码”的讲座,慷慨分享了文昌中学语文组作文教学的“密码”,步骤详尽,可操作性强,在座老师纷纷感慨此行取到了“真经”。

接着景山学校的 熊永华 老师对李瑞玲副主任将要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进行解读。

李瑞玲副主任本次的课题是《<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之微写作》,但是由于李主任身体不适,声音沙哑,提前将课程设计流程跟课代表沟通了,决定本节展示课由课代表作为“小老师”主持。

课堂展示结束后,由各观察小组各派一名发言人从不同的测量纬度发表对本堂课的观察评价。

 

 

牛业勋校长对此次工作室的活动给予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实打实的语文教研活动,希望这类活动能多进校园,同我校教师多交流互通。

最后由华中师范大学的 张筱南 教授进行点评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广泛开展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较为明显,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观念。

本次开放周语文组的活动,为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范式,为我校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责任编辑:05dcn